做生意“不怕虧,只怕歇”這句俚語,在新疆的溫州“收棉客”身上得到驗(yàn)證:最近幾年的棉花價格“過山車”行情讓新疆溫州棉商幾乎沒錢可賺,這導(dǎo)致一些棉商2012年在家觀望行情不再收棉;但讓他們大跌眼鏡的是,2012年在疆溫州棉商大多賺到投入資金的50%以上。已在新疆做了24年棉花生意的溫商潘偉昨天回顧“收棉史”說:“2012年是這24年來最好賺錢的!”
1979年開始到新疆“彈棉胎”的永嘉縣橋下鎮(zhèn)人潘偉,現(xiàn)在的身份是新疆伊犁察布查爾金源棉業(yè)有限公司、托里縣順志棉業(yè)有限公司等3個公司的董事長。昨天下午,潘偉還在抱怨,2012年收棉收少了——他的3個公司,只收了1萬多噸棉花。每公斤籽棉的收購價格為8.5元左右,加工成棉花后賣給國儲的價格為每噸20400元至21000元不等,每噸的利潤為1200-1800元。他告訴記者,公司每個股東都能賺50%以上,這是“歷史上”最好的。
“近十年來,此前讓新疆溫州棉商最賺錢的2003年,大家賺的也只有40%左右。”2000年開始到新疆收棉的永嘉人孫永武也認(rèn)為,2012年是溫州棉商難得的好年頭。
與此對比明顯的是,兩位幾年前曾投資新疆收棉但因沒賺到錢而收手的溫商,得知2012年的收棉情況后連呼:“可惜!錯過了賺錢機(jī)會!”其中一位潘先生說,2011年上半年投資新疆收棉賺了40%左右,但下半年行情不好虧了回去,一年算下來只賺了11%,所以2012年索性就不做了。
孫永武現(xiàn)在是新疆農(nóng)七師錦和棉業(yè)有限責(zé)任公司的一個部門經(jīng)理。公司的六七個股東,都是溫商。孫永武的家族有幾十個人在新疆做棉花生意。他說,2012年公司收購的15000噸棉花都已賣完,賺了50%以上,“其他認(rèn)識的溫州棉商大多也能賺這么多,大家很高興,都陸續(xù)回溫州了。”由于孩子在新疆讀小學(xué)三年級,孫永武表示今年就不回老家過年了,在公司留守。
“既要感謝老天爺,又要感謝國家政策。”潘偉在分析2012年新疆溫州棉商賺“大錢”的原因時說,一是2012年新疆氣候特別好,雖然當(dāng)年新疆棉花種植的面積沒有2011年多,但是棉花長勢好、特別干,產(chǎn)量反而更高;二是有國家收儲棉的價格支撐,政策支持很給力,讓溫州棉商在賣棉時沒有后顧之憂。
前天,潘偉和另外七八位溫州棉商乘坐3輛轎車,由專職駕駛員開著車隊(duì)從新疆烏蘇市出發(fā),往溫州方向開來。潘偉昨天下午在途中接受記者電話采訪時說,全程大約4500公里,預(yù)計今天就到溫州。他說,要在溫州老家呆到3月份左右,等3月份國家收儲棉政策出臺后,綜合新疆棉花種植面積等情況,到時再考慮公司今年的收棉策略。
據(jù)潘偉和新疆阿克蘇溫州商會會長、新疆鴻昌棉業(yè)有限公司董事長滕敏力等人估算,在新疆的溫州棉商高峰時有2萬多人,他們在北疆建有近500個棉花加工廠,在南疆建有近400個棉花加工廠,每年收購的棉花達(dá)80萬噸到100萬噸左右。 轉(zhuǎn)載本網(wǎng)專稿請注明:"本文轉(zhuǎn)自錦橋紡織網(wǎng)"
|