錦橋紡織網—資訊頻道> 棉花信息> 棉花動態(tài)>正文
哈密市大泉灣鄉(xiāng)曾是產棉大鄉(xiāng),當?shù)剞r民年人均純收入達到一萬多元。但是隨著市場的變化,當?shù)孛揶r們又把目光投向中藥材種植,踏上了改革轉型之路。
2016年春節(jié),大泉灣鄉(xiāng)疙瘩井村民李萬村終于不用再為開春后田里種啥而發(fā)愁。因為去年試種黃芪獲得成功,他決定今年徹底放棄棉花繼續(xù)擴大黃芪規(guī)模。
在哈密市大泉灣鄉(xiāng)一家藥材種植合作社的院子里,記者看到小山一樣的黃芪堆放在院子一邊。經過分揀、半成品加工等工序,這批黃芪將全部銷往韓國。
哈密市泉富藥材種植農民專業(yè)合作社社長米德告訴記者,雖然目前黃芪市場價格走俏,但是害怕一股腦跟風造成供大于求。他們決定開春以后結合當?shù)貙嶋H選擇多品種中藥材種植。米德:“現(xiàn)在就是把甘草和黨參,還有地黃、防風、川貝這些我們做了一些,適合于我們哈密地。我們根據(jù)市場需求,16年就是計劃把廠房建起來,把烘干設備這些全都上來。”
哈密市大泉灣鄉(xiāng)黨委書記袁艷玲:“我們也是積極的考核和吸引一些在外地的這些大型的加工企業(yè),到我鄉(xiāng)來落戶建廠,從上游解決我們中草藥加工和銷售問題。通過這個加工廠的建立,來解決我們下游農民增收的問題,勞務輸出的問題。”哈密棉田踏上改革轉型之路